“80后”老人刘德谦:对疫情后旅游行业的几点想法
文旅要闻 易水文旅 刘德谦 2020-03-15 11:44:50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易水文旅,ID:T-newmedia,作者:刘德谦
  
  我年纪大了,最近视力又突然下降,基本也就不写文章了。但眼见2020年旅游行业又到了一个内忧外患的十字路口,作为一个关注旅游行业的老人,仿佛2003年“非典”的相关情况就在昨天,所以这里就唠叨几句吧。
  
  想想远处,看看近处,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略说几句断想,或者可以算是一点反思。不成体系,也成不了体系。
  
  一,疫后第一阶段的恢复发展:谁能抓到恢复的红利
  
  当年,我们调研发现,“非典”结束后,游客在目的地选择上更倾向于自然风光,更愿意选择一日游、周边游、自驾车游、家庭亲子游等旅游方式。一些地方反应很快,在第一阶段的产品准备上,就推出有利于人流分散和身心健康的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体育健身旅游、郊区休闲度假游等产品;同时,在客源组织上,也不组织跨区域促销和跨区域旅游,而着力于近地旅游。
  
  现在,一方面疫情直接对旅游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很多业界人士立足产业视角,提出了一些或者恢复或者振兴的思路建议,这很好。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立足游客视角,看看他们现在的心理到底有哪些变化和诉求?这次疫情对游客心理产生的压力,也不要忽视。业界朋友现在都指望消费者在疫情结束后的补偿性消费,餐饮、影视演出、娱乐业等都很着急,但是,对自己的客户群体的诉求深入研究和分析了吗?
  
  二,关于恢复初期的应对不足:“苦练内功”要练到位
  
  就2003年情况来看,很多景区确实也注意到了行业恢复的一些趋势,但真正恢复起来,才发现自己接待方式的适应性有很多准备不够。比如,适应自驾游的停车场、道路标识及营地服务,适应短途旅游的最佳线路设计,适应家庭亲子游的多种小包价,适应卫生心理的宽松而清洁的各式就餐环境和餐食供给,适应人群不愿过于集中的多样小型演出……凡此等等,暴露出了很多不足。
  
  当前及其后一段时间,“苦炼内功”会被各个旅游企业反复提及。然而,纸上谈兵与真正发力,那是两个方向。这些企业负责人和员工,不要只顾着看网上各种直播了,聚焦自身企业、实打实地解决现实问题、谋划企业出路,才是重头戏。也许2020年后的中国旅游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是恢复或者振兴已经不够,更需要的是产品、模式、观念、制度的全方位创新。“苦炼内功”时,或者正是研究创新的好机遇。
  
  当然,在旅游的恢复中,继续注意防疫也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疫情来看,此前我曾经在微信里建议过,为了他人的健康、为了社会的安宁,也为了尊重自己,应考虑劝导此前疫情严重地区的居民、刚刚出院的患者及刚刚解除观察的人员,目前最好暂时不要外出旅游。
  
  三,关于三大市场的恢复情况:从历史中看未来
  
  2003年的“非典”疫情对于旅游业造成了重大损失,确实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旅游产业的“敏感性”或者“脆弱性”的认识,并进一步探索了相应的应对办法与措施。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效应,使某些地方当局和投资者对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产生了疑问。后来经过官产学研各界的努力,一定程度解除了对旅游业的怀疑、动摇和彷徨。
  
  从2003年的情况来看,国内旅游方面,一日游、周边游、近地游、自驾游、家庭亲子游,以及小团队旅游,在恢复的开始阶段得到了更多红利,乡村旅游、自然旅游、康养旅游等更受欢迎。
  
  出境旅游方面,恢复情况与目的地国家和该国旅游接待部门对中国旅游者的态度有关,因此,2003年后各个国家的恢复速度并不完全相同。
  
  入境旅游方面,有一个心理适应的迟缓效应问题。2020年这次,由于出现了中国和世界各国疫情的叠加,迟缓效应自然会更加明显。根据2003年的情况,由于商务公务的必需,入境旅游中,商务旅游、公务旅游自然会首先得到恢复。应该趁此时机加深对中国整体卫生安全形象的重塑,因为境外旅游者对中国的卫生条件和自身的健康与安全确实会更加关心。
  
  从本次疫情来看,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重振都不宜太急,疫情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千万不能有所疏忽。
  
  四,关于“救市”:期待更精准的政策
  
  旅游企业能否活下去,或者能否活得更好,最终都要取决于企业自身。虽然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帮助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自己不努力,是非常危险的。
  
  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不仅必不可少,而且还需更加精准,力度也需更大些。2003年,为了我国旅游业的尽快恢复,全国不少地方积极“救市”,都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办法。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年5月初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就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有关减免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收取15项政府性基金、减免部分税收,以及对旅游企业等的短期贷款实行财政贴息的多项政策和措施;接着税务总局和央行也发出了相应的通知。
  
  当年的这些救市政策,效果还是不错的。比如,银行业对旅游企业的原有贷款推迟还贷期,同时一定程度上落实了特殊时期的减息和政府的贴息;对一些恢复面临困难的旅游企业,一些地方政府也视企业的实力和发展潜能提供贷款担保。有些地区,在国债资金的使用分配上,也向旅游业倾斜。等等。这些扶持政策,对旅游业的恢复发展,的确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不过,政策还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当年对税费基金的减免,是否可以考虑种类再扩大一些、时间再延长一些。因为在疫情严重的月份本来就没有游客,在没有收入的前提下减免税收也没有太多实际价值。
  
  今年疫情的国内及国际影响,远远超过2003年,因此更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基础上,能否给予遭受重创的旅游业以财政的补贴,在确实核实的基础上,能否给予企业受灾时和恢复初期支付职工工资的人力成本,以相关政策支持。
  
  五,关于旅游促销:要及早谋划、科学推进
  
  2003年旅游业在短期内得到了较好的恢复,旅游促销推广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当时,全国不少地方都把旅游的促销推广放到了重要的位置,这是值得肯定的。
  
  本次疫情后,我们在推动旅游业恢复,需要及早谋划,在加大促销力度的时候,是否应该特别注意这样两个具体环节。一是我们的促销和恢复,千万不要把着眼点只停留在人数的剧增和场面的热闹上;在气氛的营造之外,更要注意实效的取得;同时还须注意防病措施的落实,注意阶段和节点的把握,竞相免票之类的措施也是值得再加推敲的。二是把握好旅游促销与价格优惠的关系,从一般规律来看恢复前期的优惠价不仅是很自然的,而且也是必须的;然而,却必须尽力避免恶性价格竞争,如果出现了杀他又自杀的价格战,那么只会给目前已经十分困难的旅游业雪上加霜。
  
  好些年前,一些地方政府曾经采用过购买“旅游券”(代金券)发放给居民消费使用的措施。这次疫情后,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地方政府若推出相关举措,也是可以尝试的。
  
  六,关于行业反思:真正的反思才能真正的进步
  
  经过“非典”之后,一些企业也察觉出自己企业的诸多问题,甚至进而察觉到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某些不足,在认真考虑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案之外,从而进一步考虑和实施了对自己企业的新的改革计划,如改制、重组、增效。同时,国家政策层面,加大对民间资本或外资的吸引力度,鼓励实施企业经营的多元化、确立旅游产品的多样化,重视消费主体的多侧面,开辟销售渠道的多途径……所有这些,都应该说是吸取“非典”教训后的一大进步。
  
  也许,旅游经营者对新的发展模式、运营模式、管理模式的探索,将给旅游业原有的相对稳定和服务质量等带来新的挑战,然而不断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正是人类社会和旅游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必经之路。对此,我们不应该有太多的顾虑和担心。
  
  虽然一部分企业经历“非典”后,认真思考突发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进而重新考虑自己的发展模式和运营模式。但更多的企业,只是急着复工复产弥补损失,没有沉下心进行总结。对于有些企业而言,“非典”就是给了它们狠劲去实现减员增效,而有些旅游饭店和旅行社更多地使用合同制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其实,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后来对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是产生了极大地负面影响,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
  
  人们往往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这一次,确实需要拿出勇气、决心和智慧来进行深入的自我反思。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一样,总结好经验和教训,我们才能走得更好、更稳、更远,或者轻装上阵,或者负重前行。
  
  七,关于旅游休闲工作:要切实加大执行力度
  
  关于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第一次有成效的大规模讨论就是在上次“非典”之后。关于该项制度本身,我国劳动法早已明文写出;而且,在我国的政府机关和一些企业早已开始实行。但是,当前的情况与真正的实现还有较大距离。
  
  2020年,是落实国务院《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最后一年。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的9项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政策举措,其中有一项就是“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本次疫情之后,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应该有更大的执行力,不仅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切实地负起责任来,把原来的许诺变成事实,而且旅游企业和有关休闲供给的企业,也应该想出更多的办法,设计出更多的休闲产品,以期能够更好地满足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休闲的需要。
  
  我这里说的休闲产品,如多种多样的户外体育健身运动的开展,科考科普旅游的推广,音乐舞蹈美术等的业余爱好的进修与短期培训等等,也都可以成为前面所说的旅游产品创新的内容。
  
  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还应该拿出更大的魄力,继续完善旅游和休闲的公共服务措施,开辟出更多更佳的休闲场所,以期能够无偿地提供给本地居民和外来旅游者享用。
  
  八,坚定“信心”:发挥旅游休闲业的拉动作用
  
  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学者,应当帮助旅游企业和各地地方当局进一步坚定对旅游休闲业发展的信心,既不要盲目乐观,也别尽泼冷水,继续保持原有的清醒的判断,即,我国的旅游休闲业一定会继续向前发展,它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它的确是我国当前经济活动中拉动内需的重要产业,这个过程的确任重道远,一哄而上反而让行业泛起不应有的泡沫。
  
  对地方经济而言,还不妨强调一点,那就是旅游休闲消费带动的全国居民收入的再分配,尤其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开拓财源;同时,对于缓解地方的就业矛盾,也将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所以,地方政府对旅游休闲业的恰如其分的支持,实际也就是为本地解难,为本地“造血”。
  
  近代以来,人们经过了多少次战争、瘟疫、灾荒,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他们对旅游的喜爱。旅游活动不仅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而且旅游休闲业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并发展到今天的这个高水平。全球范围内的大众旅游,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发展起来的。战争、瘟疫、灾荒是人类的灾难,也是旅游业的灾难,但它不能改变人类对旅游休闲的追求,甚至灾害后的旅游休闲需求可能表现更强烈。
  
  旅游业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风风雨雨,它仍然是成长型产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日前文旅部数据中心发布的《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显示,2019年,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全社会和各级政府需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在新冠疫情中遭受的巨大损失,并相信旅游业仍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仍然是拉动内需的重要行业。只有这样,我国旅游业的复苏才能尽早成为现实,旅游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政策对待。
  
  (本文由周易水协助记录整理)
评论(0条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劲旅网官方微信号

或搜索“ctcnn1”

手机扫一扫,打开劲旅网手机站

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热 门

登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