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马潮江:新基建可助力打造智慧文旅和景区
景区目的地 劲旅网 2020-07-25 18:18:29
  【劲旅网讯】第五届中国景区创新发展论坛暨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二届五次理事会于2020年7月24-26日在青海省西宁市新华联海洋度假酒店举办。本次大会旨在落实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关于景区工作的有关要求,助力中国景区疫后恢复振兴、高质量发展。
  
  大会由中国旅游景区协会、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支持;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协会、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协会景区分会、青海省旅游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省旅协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承办;劲旅网、深圳市景区码科技有限公司、旅知云在线教育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和绿维文旅控股集团合作支持。
  
  在本次大会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信息化发展政策处处长、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潮江博发表了主题演讲,以下为分享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接受主办方的邀请参加今天下午的会议。
  
  上午业界两位资深专家从旅游行业的规律和发展的形势,给我们展示了旅游行业恢宏的前景。我从旅游行业外部的视角,根据主办方要求介绍一下新基建的情况。
  
  我本人在国家信息中心工作,平时做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大数据、新基建相关的一些政策研究、规划、咨询等相关工作,所以我想借此机会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我的想法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讨论。演讲涉及的内容不用对号入座,也不用联想。
  
  国家信息中心是国家发改委下属事业单位,原来是副部级,我们有10个正局级下属机构。我们信息产业发展部是八个正局级单位之一,是甲级规划单位。国家信息这几个字是小平同志1984年亲笔题写的。
  
  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国家发改委和网信办开展政策研究和落实。其中组织了两次全国层面的新型智慧城市的评价,等于给全国所有的城市做了智慧化的体检。我们支撑了国家部委的主要工作,部门成为国家发改委六个常设的机构,比如智慧城市秘书处设在我们这里,我们牵头编制之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大数据部际协调工作组是我们这里,专家委秘书处也在我们这里,战新产业也是在我们这里。我们持续做这个工作已经有很多年了。
  
  按照发改委的要求,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我们在支撑国家宏观政策的同时,在地方做了大量的规划咨询。从2014年开始100多项,合作城市超过80个。在西北地区,目前我们比其他地方相对要少一些,像新疆、甘肃有一些。
  
  以上是简要的介绍,下面我进入主题。我的介绍分为三个部分:新基建发展的背景,新基建的内涵和发展形势;智慧旅游景区与新基建的发展。
  
  一、新基建的发展背景
  
  新基建重大举措。后疫情时代新基建怎么能够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给我们注入新的动能和新的活力。从2018年开始中央层面密集出台了一些信息,揭示我们要抓新基建的重大决心。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窄口径的新基建的范围,5G、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等等。今年的3月、4月政治局常委会反复强调了,政府工作报告里今年两次强调了新基建工作。国家发改委在去年和今年两会上对新基建做了一个工作计划和部署,去年主要是从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切入,今年放大了,怎么继续扩大有效投资,这是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一致。
  
  发展背景有两个方面:直接原因有三点,宏观背景也有三个。
  
  直接原因1:经济下行压力——有效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保持9.5%以上的增长三十多年。最近这几年在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开始调结构,有意放缓发展速度。今年上半年,统计局数据可以看到,今年一季度我们的增速是-6.8%,二季度快速拉升到3.2%。新基建投资对国家经济大局基本盘的意义非常重大。
  
  从1978年到现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贡献率在不断的变化。投资效率在下降,传统的“铁公基”和建设边际收益在逐步降低,现在提出新基建,提升投资收益和效率的变化。
  
  直接原因2:产业升级压力——数字生产
  
  我国是工业化起步很晚的国家,目前正在追赶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步伐。在数字时代,我们引来了一个新机遇,有可能会迎头赶上。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入信息时代后的机遇。一方面产业升级是限于传统粗放式的发展,对于资源环境的压力是难以为继的。一方面要主动求变,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成为工业强国才能实现。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工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右边是最近两三年我们在工业领域的投资的变化,可以看出一些新基建的方向。
  
  右边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体系架构,现在我们很多工作都在围绕这样一个逻辑展开,就是数据赋能,人工智能赋能,加速一、二、三产的融合联动。所以,产业升级的压力非常大,新基建是为了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
  
  我国的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现在有淘宝、京东,消费侧在全球是领先的,但产业数字化的水平、比较劳动生产率在全球还是中等偏下的水平,下一步我们要实现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高效互动融合,就要加快补短板,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基建就在其中承担了非常重大的责任。
 
  直接原因3:消费升级需求——数字生活
  
  大家的感受是财富效应,消费水平提高了,钱多了,现在通过互联网终端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然后是学习效应,以前可能会非常满足低端的消费,现在不行了,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各方面的变化都要求提升。
  
  消费升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方面是消费的总量、结构、模式和消费心理的变化。另一方面,全球性、全域性跨界的感官延伸的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怎么来实现呢?只有通过移动化、虚拟化、数字化的手段的跟上,没有互联网很多在线消费就不可能了。
  
  从更大的维度来说,有三个宏观背景,可以把这个背景再往前延伸一下。
  
  宏观背景1.数字经济新形态战略导向
  
  这是新基建的根本原因。新基建太滞后,数字经济在进入快车道和深水区以后会后劲不足。党中央、国务院十九大以来进行了18次集体学习,6次涉及到数字经济。这些内容从各个角度和新基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决策层关注着新技术和新模式怎么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和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国家治理现代要求用新的基础设施、新的平台和新的系统。
  
  这是数字经济进入快车道的政策部署体系,一方面是进入快车道,一方面进入深水区。难啃的骨头还是产业数字化转型这一老大难的问题。怎么解决呢?需要我们在基础设施层面实现智能化升级,传统的这种“铁公基”、“三通一平、六通一平”的园区建设已经不能满足新生产模式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纵深布局,在基础设施层面实现大的变革。
  
  我们和中财办在三年前做的一个课题,数字经济的模式不像传统的农业、工业、服务业是纵向分割的,数字经济更多体现了一种横向的分层发展模式。基础设施、数据要素、共性平台,行业智慧应用。
  
  基础设施层面,支撑层的通信技术、存储技术、现代信息网络等等是新基建的核心内容。数据层面的数字化的平台也是新基建的内容。所以,新基建就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石。
  
  宏观背景2:智慧城市迅猛发展——三期叠加
  
  目前智慧城市进入三期叠加新阶段,新基建的发展对于智慧城市取得更好的实效和体验是至关重要的。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有一个主要的要求,“一个尊重,五个统筹”,怎样实现五个统筹?要基于大量城市的新型基建。上午业内的专家更多讲到文旅产业发展规律的问题,发展规律在数字时代怎样有新变化,怎样更好的把握未来的先机,需要在统筹和设施层面发力。
  
  这是今年总书记在杭州调研城市大脑时讲的一段话。他说“城市大脑是建设数字杭州的重要举措。”城市大脑会慢慢成为现代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他讲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到智慧化是建设数字城市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实际上,信息、智能化、智慧化是模式的升级,同时也是设施的升级过程。这是中央层面对新兴智慧城市的要求,这是国务院层面的一些要求,这里不细说了。
  
  回到城市发展,十八大以来新情况,2014年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文件,国家的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面临了相当大的挑战,目前城镇化率60%左右,可能再过10-15年是到75-80%左右,将有超过10亿的城镇人口,每年新增1000万。该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已经涉及到大量的新基建的内容,我给大家介绍新基建它并不是一个新的内容,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很早之前就有。 智慧城市建设的六项工作中每一项都有相关,其中第六和第三项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二个重要文件是2014年八部委联发的关于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里也大量的提到了新基建的内容。
  
  这是今年的文件《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发改委在第18条也提到了新基建的内容,比如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统,这个城市应该可以涵盖很多文旅的博物馆、景点、景区等一些内容。数据网格,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包括“一网通办”、“一网统管”。
  
  新型智慧城市目前已经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战略机遇期、快速成长期和创新发展期。智慧城市在全世界没有固定的套路,我们在很多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面,我们就需要做一些探索,做一些创新,同时我们国内发展的形势非常好。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求城市怎么能够让生活更美好?那么就要解决不协调、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从根上来找,就是要构建新型的城市底座,这里面最典型的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基建。
  
  这是智慧城市规划中比较通用的技术模型。最下面的这两层就是城市的新基建,云、网、端包括边缘计算,包括区块链都是一些基础设施层面的。大家知道这个东西并不是只有智慧城市要用,智慧产业、智慧文旅同样是这样的一些东西。
  
  宏观背景3:数字要素价值释放依赖新基建
  
  今年我们出台了一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文件。中央要深化市场化改革,根上的问题是要素配置的问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取得了好效果的东西都是要素市场化的结果。比如土地要素,虽然我们没有实现自由交易,但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流转。文旅资源的要素,农民工可以进城打工,为大家带来了新的劳动力。经过了“血汗工厂”时代,才会有中国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和现代的工业大国的地位。
  
  数据要素带领我们走入了新时代。在这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文件里提到了哪些能够,关于数据要素目前只是一个开始,它提到三个方面,就是数据的共享交换、数据开放利用、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安全保护,数据安全保护也是关键基础设施的构建。
  
  国务院发的《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这是我们团队起草的。具体工作里包括了“八个平台+一个中心”,这都是一些轻的软性基础设施的图形。所以,我想数据要素价值的释放必须要依赖于新型的基础设施。
  
  2016年以后,我们在全国范围设立了八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制度层面、设施层面、创新发展模式层面做了大量的创新。这里面很重要的是数据中心的整合使用,比如像贵州,现在已经摸到一条落后地区和落后山区跨越发展的新模式。贵州目前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一开始很多人认为贵州搞大数据,从任何一个层面都不具备条件,但目前看是走出了一条新路。
  
  新基建是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基础保障。数据要素市场虽然刚刚起步,但大量新型的数据新型基础设施要提前布局。数据要素价值要通过流动的过程实现,这个流通的过程就是一系列的新型基础设施。
  
  新基建的背景介绍了直接根源、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要投资到新基建;产业升级压力,升级压力的根源和矛盾,是基础设施层面转型还不够;消费升级,升级的趋势是有新基建的支撑和服务。宏观背景是数字经济、新型智慧城市和数据要素。
  
  国际环境国际供应链,我们要努力形成以国内、国际大循环为双格局,变成一种新的发展态势,首先要在国内大循环中形成一个新的局面,目前我们要通过自主可控技术构建自己的技术体系的命题。
  
  二、新基建内涵与发展形势
  
  最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有30多个省会城市和单列市出台了新基建的三年行动计划意见等。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对新基建的形势和内涵做了介绍,这里不多说了,至于他们的规模有着多种可能性来统计,我从我工作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
  
  1、新基建内涵外延
  
  新基建是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发改委4月份的口径,三类基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基础设施,这三类是一个宽口径的介绍。像中央文件里面,常委会提到的是窄口径的,说白了就是拉动经济投资,拉动发展的一些核心领域来介绍的。
  
  所以我想简单总结一下,新基建就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及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提升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本质上是软硬结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传统设施是硬为主,现在越来越软,公众性和服务性通过网络形式来展开,这种特征越来越明显。
  
  安徽铜陵的“数字铜陵规划”,这里面有讲到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架构图,下面是数字支撑体系,数据要素,网络载体和融合应用,这就是新基建。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第二个例子也是安徽铜陵联合阿里做了工业大脑,这里有一个长江的工业平台,这个平台软硬结合,一方面服务政府,一方面服务更多的行业上下游企业,目前看这是一个新的基础设施。
  
  2.新基建顺应数字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
  
  数字化生产力是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和新产业。通过这三个融合的发展模式,构建一个新型数字化生产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适应三元空间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就是新型融合基础设施。新基建对未来战略新形态是至关重要的。
  
  3.驱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这里我列出的都是一些核心的新基建内容,前面主持人也讲到了,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城际高速铁路,都是在应用层的。在支撑层的工业互联网。在底座层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5G,没有提到的是物联终端,泛在感知体系,这块之前没有提,但这块的市场规模未来非常巨大。他们围绕一个核心要素,就是数据要素,所以我们的场景、平台、数据基础设施在这种新的模式下构建起来,它实际上是和一二三类国家发改委分类的基建基本对应,共同的支撑是将来的数字生活和智慧城市。
  
  新基建一定是供给侧发力,一定是在科技端扩展,在基础层和未来领域实现它的发展。
  
  新基建短期看:它是应对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变局的关键抓手,通过“六保”实现“六稳”,新基建是重要抓手。
  
  中期看:新基建成为“十四五”重要发展方向。“十四五”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传统的规划会在这期间有所变化,新的一些领域会作为重要规划领域。比如新基建和数字经济,在之前的规划当中,五年规划至少没有做专门的重大专项规划,但目前看“十四五”会成为重要的规划。
  
  长期看:新基建是构建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伟大创新的要求。
  
  4.新基建要注意五个“新”方向
  
  投资新领域。之前集中在一些能够很快有回报的领域,目前看这个领域要扩展,新型城镇化60-80%要扩大空间和范围。都市圈、城市群、中西部和乡村振兴都会带来很多投资的机遇,包括我们今天讲到的智慧城市。投资新领域,除了信息基础设施之外还有融合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里包括智慧文旅游和大型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模式。
  
  投资新模式。目前看新基建还是更多的要发挥市场力量,更多的要引入PPP模式。
  
  投资新主体和投资新要素。当然在投资中一定要注意一些负面问题,现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这样的问题了,大家可能一哄而上,大干快上,不能避免的问题是一些用力过度,消化不良,甚至市场失灵等等问题。
  
  我简单梳理了一下,按照目前的政策体系构建了这样一套新基建的体系。标绿色的部分是之前提出的核心的新基建的领域,大家可以看到它完全涵盖在目前发改委出的政策框架里。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四大类,通信、计算、存储、感知。融合类、公共基础类、产业经济类、社会民生类、城乡区域类。创新基础设施相对比较专业,中科院体系、社科院体系,发改委产业司也在牵头开展。新基建还需要一个完备的支撑体系,尤其是产业支撑。
  
  三、智慧旅游与景区新基建发展
  
  智慧旅游与智慧城市息息相关,我们在中央层面写政策文件和地方做规划的时候,都会把文化旅游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也会在整个城市视角提出一些发展的方向,供地方文旅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做一些参考和借鉴。下面我就从我们的角度提一点想法。
  
  后疫情时代目前的智慧文旅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不同地方的景区面临不同的一些打击。对于老百姓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恢复或怎么恢复出行、文旅消费的方式,目前看还不是很清晰。
  
  发展模式,比如说基础设施投资和文旅产业的投资,文旅公共服务的投资,将来和景区的建设、文旅系统的建设怎么融合推动,目前看这是大家需要去探讨的问题。所以,从一个整体看,可能产业恢复相对比较短一点,但要适应一种后疫情时代产业发展模式和服务模式还需要更长的一个过程。
  
  后疫情时代还是要注重效率、安全和体验。疫情加快了行业的分化重组,加快传统旅游业运营模式的创新,同时对企业和景区来说有“四个必须”要做。
  
  一是必须要适应疫情常态化的新形势。前面讲到了安全,我们怎么保障在疫情背景下让游客放心的来玩,让监管部门和利益相关主体认为,这种运营模式是安全的,我认为这是产业发展的前提。
  
  二是必须要适应数字化生存新环境。现在有大量的互联网消费平台和行业部门的智能应用系统,我们必须要和他们做对接,进行融合,借智能化的力量发展文旅自身的应用系统,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来谋求一种更好的发展形势。
  
  三是必须要优化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和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四是除了实体景区之外要发展多元化的文旅产品,通过数字化、在线化虚拟场景的方式来实现。
  
  第一个例子是黄山。黄山做了智慧城市,同时它把智慧文旅作为它的城市大脑构建和城市智能化升级的重要的动力,在它的整个方案里对智慧文旅的作用讲得很透。我也同意上午专家们提到的,黄山一定程度上做了示范,它把实体景区和文化资源做了融合非常好。黄山非遗和自然景观文化大家耳熟能详,但黄山脚下的徽商文化,整个徽州的人文地理是非常发达的。目前看来他们做得还是很不错的,所以它也有通过智慧城市来整合文旅资源,交通和其他的服务资源的基础。它是基本把握了数据是要素,网络是载体,技术融合是动力的新背景下的发展规律。
  
  第二个例子安吉。这在中国还是很有影响的,“两山理论”就是在这里发源的。它在国家数字化转型和追求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有非常好的尝试。现在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两山转化”:转化成金山银山,数有可为。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来加快两山转型的过程,提升转化的效益,他们也构建了城市大脑,通过打造数据要素驱动的治理和服务,数据供应链,数据超市,开发城市和乡村融合发展的应用来构建这套东西。现在除了安吉市通过运营公司构建大脑之外,下面的乡村也做了智慧化的系统和平台,目前形成了比较好的布局。
  
  但这件事情是非常长期的过程,就像人的大脑一样,从幼儿开始到老年,大脑是不断的进化的,实际上我们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建设也是这个过程,我们在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尊重文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要讨论这种投入产出。他们这方面有基础、有经验、有回报,能够支撑他们先做这些工作,但其他地方在方向上、模式上可以做一些参考。
  
  第三个例子是智慧国博。这是和国家博物馆做的国博规划,国博位置特殊,地位特殊,作用特殊。它靠着天安门,紧挨着故宫,他们做智慧化的要求非常高,当时我们设计的时候就提出了“智慧国博”发展理念,构建一个基于三人空间的核心业务板块,行政管理板块融合的基础,通过技术和大数据来支撑业务活动的平台化、融入化和智能化,支撑它的五个业务中心的有效运营。
  
  后面他们通过这套规划向文旅部申报了项目,目前正在按照我们的思路往前推进,包括后面和国家发改委申报项目时也是这样。中间这个图是我们的技术图,大家看到底层也是这个内容,因为智慧国博的数据要素流转的过程,这是基于智慧国博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的过程。
  
  这是我们构建的十大应用系统,7、8、9、10都是新基建的内容。上面的平台是融合性的内容,国博作为国家博物馆的领头雁,它的实践对于行业来说可以借鉴,对于一些景区来说也有一些参考作用,所以今天在这里和大家报告一下。
  
  新基建的整体框架布局,对于一个智慧旅游景区来讲,切入点在哪些方面?
  
  国家发改委定出的信息融合“创新+”支撑里面,智慧文旅和景区从哪里入手呢?比如政务互联必须要做到,景区是不是这方面已经完备了,或者我们距离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距离,这个方向我认为需要做到。云化的计算和存储,不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但要把你的数据安全高效的存放和利用的基础设施,你可以用平台供应商的云化服务,你可以放到当地的政务云里。但这个工作要考虑,将来万一有个闪失你的工作就难以为继了,数据一沉默以后很多工作都找不回来了。
  
  泛在感知。这里不能无目的的进行泛在感知,我们一定要基于管理目标和文旅应用来构建泛在感知。比如景区的文旅识别除了安全之外是否可以优化服务的流程和模式,我们在智慧国博提出了,我们的人脸识别要分析游客在哪个展厅、哪一幅画和展品的停留时间是什么样的?在早上和下午的人流密集点在几点,如果要安全管控这些人的流动应该怎么来优化路线,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数据的价值化。
  
  融合基础设施比较多,这里不多讲了,景区的智慧服务设施等等,但不是我们每个景区都要做的,很多时候要借助专业平台、专业力量和其他供应商来完成这个过程。
  
  城乡区域内我们的景区一定不是独立的景区,我们要放在经济社会大局里,通过交通、物流、其他所有的社会服务等等串联起来,打造一个更好的文旅体验的服务链和价值链。
  
  创新基础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展开这个工作。文旅产业的创新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的,包括上午我看了,我们有一些点做得不错,但是像敦煌、黄山走在前面的地方,他们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在新的模式的培育和发展上是不是可以做这个工作。
  
  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评论(0条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劲旅网官方微信号

或搜索“ctcnn1”

手机扫一扫,打开劲旅网手机站

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热 门

登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