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宁:关于后疫情时代数字化转型赋能景区高质量发展
景区目的地 劲旅网 2020-07-25 17:36:06
  【劲旅网讯】第五届中国景区创新发展论坛暨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二届五次理事会于2020年7月24-26日在青海省西宁市新华联海洋度假酒店举办。本次大会旨在落实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关于景区工作的有关要求,助力中国景区疫后恢复振兴、高质量发展。
  
  大会由中国旅游景区协会、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支持;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协会、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协会景区分会、青海省旅游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省旅协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承办;劲旅网、深圳市景区码科技有限公司、旅知云在线教育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和绿维文旅控股集团合作支持。
  
  在本次大会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院长邓宁发表主题演讲,以下为分享内容:
  
  今天的题目是两个关键词,一是叫做数字化转型,二是高质量发展。
  
  主要的目的是今天谈疫后的景区行业的发展,整个讲起来,世界格局看起来还算是恢复比较快的,在不幸中我们还有一定的自信,这是我想表达的第一个意思。
  
  疫情对国民教育,尤其是对于西方制度的崇拜和信仰,可能经过了疫情,我们本身的国民素养和治理体系,对于整个国家的一些信心其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于文旅行业来看,根据UNWTO的数据来看,这个数据比较早,但即便是早先数据,它也没有把像美国这样的主要国家的情况估算那么准确,所以总体来讲是三年的恢复期。今年从国内来看,这个时间可能和中国的恢复的时间更相符一点,国外会更晚。所以,第一个是三年的恢复期,可能是在下半年甚至到年中年尾才有一些根本性的复苏。
  
  疫情给这个行业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我们每个人身处行业之中,能够感受到这种变化,包括时间和金钱方面,这些是旅游的基本要素。对于市场和行业来讲,它的需求在比较低迷的状态,价值对疫情不断的反复和对重点区域的担忧,这块在短时间内还是会有很大的时间处于相对低迷。
  
  社科院和腾讯文旅前期对疫后游客信心、出游意愿做过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我介绍一些疫后的基本结论。一是时间被挤占了。二是整个经济和收入受到的影响。三是旅游是非刚需的,所以在我们的金钱被压缩的同时,旅游需求被往后排了。这是游客通过问卷的方式对疫后景区的一些担忧和看法,对于风险和人群密集的风险抱有担忧。
  
  整个疫情对于数字文旅在行业发展起到了倒逼的作用。倒逼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我用“五个要”概括一下。
  
  一是及时触达。信息是否能够及时到达游客端,哪些景区今天开门,哪些景区今天不开门,有的时候我们去农家乐还不能知道它中午能不能吃饭,所以信息能否及时触达是第一个要。
  
  二是精准管理,以精准入园为代表,对于游客的精准管理也是在疫情期间倒逼出来的需求。
  
  三是包括承载力、对人流密度的控制,从30%、50%的指标的测算和评估。这些东西都需要技术来进行支撑。
  
  四是实时监测,这些人流不是一股脑全部进去的,它基本上属于实时人流的分布和在园区内部的行进。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在疫情非常严重的阶段,旅游停摆阶段,大量的人们都有过在线上云旅游的经历。包括故宫、敦煌都做了这样一些网络直播,通过虚拟化的方式来部分满足不能到达现场的这样一些诉求。
  
  总而言之,疫情倒逼旅游行业和景区行业做出了改变和调整,这是疫情带来的一些现实和每个人都感受到的变化。
  
  我想强调两点:一是复工复产。二是旅游行业包括景区在疫情前后都在谈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不能等到疫情完全结束后才去谈,而是在复工复产、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的过程,这是我们面临的特殊的境遇。
  
  新基建在我理解中,一方面是对技术的迭代升级,二是新经济的代名词。具体在每个人疫情期间都体会到数字技术带给我们生活的改变,可以这样说,比照2003年的非典,我们经历了17年的过去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使得这次时间能拉这么长的新冠疫情,没有使得中国的经济硬着陆,得益于虚拟经济和线上化数字经济,给实体经济做了一层缓冲器,使得实体经济得到了缓冲和保护。
  
  在这里给文旅行业特别是景区行业,新基建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补短板”。所谓补短板是“补课”,因为很多景区之前没有实现精确预约或者没有实现刚才说到的“五个要”,通过疫情相当于给景区有了这样一个需要补短板的需求。
  
  “增效益”,所谓增效益,今天我们谈高质量发展,我自己是从2014年进入到智慧旅游行业,进入到这个产学研的环境中。过去的六七年,对于智慧旅游有诸多的非议,甚至是打一个问号。在这里也是要说,今天再来谈新基建,虽然可能说国家对于这块会有新的投入,但如果说我们仅仅把这个东西比照单纯的系统建设,不去管后续的运营和效能提升,不去形成一些能够可持续的模式,有可能过一两年,所谓新基建的成果也可能会被烂尾。这是我的一个担忧。
  
  一方面新基建是对行业需要进一步融合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行业需要依托今天的数字经济找到自己的发展模式的事情。今天对文旅行业和景区行业,抓住新基建的机遇是在景区层面对商业模式和整个路径有一个答案。
  
  依托这一大的命题,我提出了一些问题。具体到今天,还有一个词也很高频,见诸于各个媒体,就是“产业互联网”或“行业互联网”。
  
  如果我们没有仔细想之前,就觉得是toB的软件,或者以前是toC,把微信、QQ装好就是toC的互联网产品。那是不是行业的互联网和产业的互联网,就是toB、toG的互联网呢?
  
  那样理解是不是金蝶、用友那样的财务软件就是行业互联网呢?我觉得不是狭义的概念。所以,再梳理,我们仔细想一想今天的产业互联网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拿熟知的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脉络来进行对比。
  
  首先,今天互联网已经发展到C端流量快接近于顶端了,如果不去接触这种行业的话,这种直接toC的流量殆尽,微信用户量不可能一直往上涨了。所以,在这时候,互联网行业也在想下一步流量红利哪里来的问题。因此在这里找到一个路径,我们改造一个行业,再由这个行业给用户提供新的一些机会。比如滴滴是不是再造了整个打车行业,包括外卖行业,餐饮行业是不是也被再造了,包括今天的酒店行业的预订线上化率很高了,酒店行业是不是也被数字化再造了。我们通过这样一些方式改造一个行业,这个行业再输出给C端,这是我认知的一个行业或者产业互联网。具体到文化和旅游行业,景区是逃不开的互联网载体,所以我认为景区是文旅行业落地互联网最主要的载体。
  
  在这里谈今天的数字文旅或新基建,我的一个主要观点和很多专家、厂商不同。我不太喜欢空谈技术,甚至我觉得新基建特别是文旅行业的新基建,技术不是主要瓶颈,因为在其他行业能做,在旅游行业没有绝对的技术门槛,这是基本的观点。更多的今天讲景区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更多的应该是发展理念、产品和体验的创新。这引出一个问题,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什么是景区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是景区面临的内外部压力比较多,外部压力还不来自于旅游行业本身,我们有一个词是宅经济,年轻一代的很多人经常宅在宿舍打游戏打一天。类似这样的情况如果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旅游市场很大程度上也会被压缩,我们的时间是和互联网产品、游戏在竞争,是和线上虚拟活动在竞争,这是外部的压力。
  
  二是虚拟旅游,虽然在疫情期间是可取代和替代的方案,但是在疫后是不是仍然是一个长效机制,还是说它仅仅是一个营销手段,这是一个问题。
  
  三是景区行业内部,包括今天上午魏小安老师提到的景区同质化的问题,虽然我没有调研过,没有那么多的经验,但我在新闻里见到很多这样的新闻报道,光是在山西,以白鹿原作为代表的古镇景点有40家,整个运营结果大家都能猜得到。所以,景区行业没有严格的知识产权的理念,或者这个IP难以形成,但极易被模仿。这是普遍的现象。所以景区行业容易陷入一个现象,我们在模仿低端,并不断的模仿低端,最后形成了囚徒效应还是困境效应,变成了徘徊在低端的模式。
  
  全域旅游的发展和新业态的发展,也在分流传统景区的流量,包括网红打卡地不要门票或者有更多的多元的方式,也在不断的挤压传统景区的生存空间。所以,回归初心,还是要求解刚才那个问题。我试图回答一下刚才那个问题的理解。
  
  景区到底有什么不可取代性和非去不可的理由呢?我作为一名游客,我试图从游客的视角发现一些对于景区的思考。作为游客去景区追求的是一个更好玩的体验,如果不能让我有更好玩的体验,我不会再去的,可能只会去一次。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提到了很多这样的,景区协会成立专委会,都是试图解释一些行业问题。所以,我们也在帮助景区想,我们的存在感如何体现。这里我总结了一些非去不可的理由:包括亲情爱情的感受之地;逃离现实的片刻之地,感受自然的享受之地,文化自然的体验之地等等,这些都是我作为游客视角给自己的理由。这里也涉及到了消费升级的问题怎么化解。
  
  这里我举了三个新兴业态代表,相信对于三个不同领域的代表大家不太陌生。一是大家都知道的拼多多。二是可能有一些朋友没有听过,或者见的不是特别多,这个汽车是蔚来。第三个是小红书。
  
  小红书的流量在文旅行业已经超过了以UGC见长的马蜂窝。我们认为马蜂窝旅游行业UGC的龙头,但至少今年上半年我看到一个数据,小红书旅游的这种流量已经开始超过马蜂窝。所以在这里我为什么摆这三张图,我也是在试图找一个答案,我们已经在行业里面有这么固化的地缘格局,为什么我们还会出来这三家。其实我们都在试图找这样一个答案。
  
  要说淘宝、天猫和京东不强大吗?它也很强大,为什么拼多多还从夹缝中长出来了,还长大了?汽车行业竞争不是一片红海吗,为什么蔚来,虽然它今年还没有找到盈利模式,但它还是比较令人看好的国产高端品牌。至于小红书也是无庸赘述的。
  
  所以还是要问为什么,在市场如此固化,有巨头在前面的情况下,短短两三年还能长出这样的企业来,在旅游行业能否有这样的机会,在夹缝中找一些可能性呢?所以,在这里面,我其实提了一些思维,我觉得和数字文旅没有太多关系,但是是我对于整个景区的思考。
  
  景区包括旅游的产品还是一定要有卖点,旅游不是刚需,但如果没有复购的理由,就会是一次买卖。旅游产品和其他产品不同,它兜售的是服务和体验集合体,所以一定要有温度。
  
  对于景区的管理者,对于景区里的灵魂人物需要有更高能力的诉求。比如自己需要会玩,能找到快乐,或者说能够把快传递给别人。同时需要会品鉴,不管是品鉴红酒、艺术品、古董,都需要这样一个品鉴能力。同时还要对美好生活有感知。与此同时,后面的东西在不违反纪律的前提下可以去尝试。
  
  对于景区的高质量发展,上述提出的种种思考不光是数字化能够解决的问题。更多的是理念的转变,数字化在这里面所承担的责任是帮你来提升各个环节的效率,其实我对于整个数字文旅的发展是这样的观念。技术不是万能药,或者说不是文旅行业的万能药,它更多的是帮助具有更高发展理念的一些管理者去提升效率。
  
  同时,我们要多问一些为什么,景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就是很具体的问题,和OTA怎么并存?流量怎么在OTA之间做共存或者竞合?
  
  这里我提出一个模型,如果说景区、目的地要做公共服务平台,很关键的一点要想明白,这里要放哪些能够。如果放已有平台和强势平台形成的内容,几乎没有可能性有存在感,所以找这种信息的差异是一个关键点。与此同时怎么形成更好的用户体验和第一波流量的收割,这是一个基本流量,有了基本流量做整合沉淀和再造。与此同时,另一方面的衍生业务,上午讲到的产业升级,各种业态怎么通过信息的平台进行交织,其实是这些东西。这是我提的对文旅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可能的模型。
  
  我的讲述就到这里,我提出了一些想法和问题,希望抛砖引玉,后面的内容不一一解释了,最后欢迎大家来和我有更多的交流,包括我觉得景区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大家一直在问有没有标杆和做得好的地方,如果景区本身的品质属于中等偏上或者顶级的,它的信息化绝对不会差,这就证明了信息化的管理建设思路和整个景区的管理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所以,这个还是回应为什么我从理念的角度回答数字化建设的问题,而不是纯谈技术。
评论(0条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劲旅网官方微信号

或搜索“ctcnn1”

手机扫一扫,打开劲旅网手机站

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热 门

登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