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8日  星期三 <推荐:

 >

首页 >> 专家评论 >王兴斌

王兴斌:内地居民赴港自由行不应被限制 可做相应调整

btiii.com   2015-03-1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王兴斌       原文链接

 1983年香港与澳门一起成为内地居民首批出境团队旅游目的地,启开了内地与港澳地区同胞双向旅游之门。由于团队游的手续繁多、行程不自在,要求赴港个人自助游的呼声越来越高涨。2003年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和“非典”冲击香港经济,经香港特区政府建议、中央政府批准“逐步扩大内地居民个人赴香港旅游区域”,从当年7月起开始了内地居民以个人身份赴港旅游,被称为“自由行”,至今已扩大到22个省区市的49个城市,惠及2.5亿人口。2009年深圳等市民可以“一签多行”,不受时间、次数的限制。从此内地居民赴港旅游加速递增。2002年内地赴港游客682.5万人次,去年达4724.8万人次;内地游客占香港入境游客总数的比例从2002年的41%上升到去年的78%,其中自由行游客约占3/5。

  支持继续并要求扩大自由行范围的认为,让更多的内地游客赴港旅游可以壮大旅游业,拉动香港经济繁荣和扩大就业。而主张限制以至反对自由行政策的认为,香港城市空间有限,赴港游客太多给居民生活造成压力。双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其实,是坚持还是限制自由行的判断标准非常简单,就是香港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是否可以进一步增加,目前赴港游客是否已经超过香港的最大承载力。以旅游接待中最重要的环节宾馆来看,2002年入境游客1656.6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1068.9万人次,客房43624间,客房出租率84%;2013年入境游客5430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2566万人次,共有客房67894间,客房出租率89%。2014年香港的客房出租率90%。可见,由于市场的自动调节作用,十多年中宾馆客房增加了1/3,基本能满足过夜游客的需要,并使宾馆业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与内地60%的年均客房出租率形成巨大反差。 从市内交通看,虽然访港旅客对市内交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也未达到不能正常运行的程度。餐饮、商场和文娱场馆也正常营业,并非到人满为患、不可忍受程度。香港旅游经济实行“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方针,基本能应对市场变化。万事达卡发布2014年世界入境旅游20强城市榜,香港居第9位。

  在自由行政策问题上议论纷纷,表面上看是对一项旅游政策的争论,但其背后隐含的远远超出了旅游的层面,还有更深层次的原由。

  首先是香港本身的社会生态与经济状况有点问题。内地游客虽然对香港经济与就业有较大作用,但从旅游接待中得到直接利益的,主要是旅游景点、旅馆、餐饮业、零售、奢侈品、出租车等行业以及物业持有者,而数千万游客涌入造成的巨大社会成本(如部分地段交通拥诸、某些食品和日用品涨价、居民生活不便等),却是由大部分不直接受益的普通市民、主要是草根阶层来承受。再联系到近年来香港经济不振、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扩大,基尼系数逼近0.6的危险线,市民生活压力增加。于是民怨转向内地游客,尤其是朝向多是一日游的自由行游客,就不难理解了。可见,在人流滚滚与钱流滚滚面前,对自由行的不同声音代表了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

  其次是香港与内地关系中深层次因素的浮现。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双向旅游对两地旅游业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有目共睹,对促进两地民众之间了解与情谊的作用更为宝贵。但不容讳言,由于历史的背景和现实的原因,两地民众之间的隔阂、误解及价值观的差异依然存在。在内地游客急剧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市内交通拥挤、某些食品和生活用品暂时紧张和价格上涨等,影响了少数居民的生活。也出现过极少数陆客的不妥行为,极个别香港导游与港人对陆客的不当言行,往往被过度渲染和跨大,产生了一些负面印象。在赴港自由行问题上的过度敏感也折射出两地关系中的深层次问题,应当妥善处置。而某些内外政治势力借题发挥、推波助澜,则应提高警觉。

  内地居民个人赴港自由行是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指导下,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实行两地自由贸易的一部分,是既能促进香港旅游业和服务贸易业的持续发展,又能满足内地居民赴港旅游的多样需求,造福两地民众、实现互利双赢的正确政策。香港最基本的特征是国际自由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保障货物、无形财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并实行宽松和开放的出入境政策,对165个国家和地区的公民实行7~180天的免签入境。无论为维护香港自由港的形象、推动香港经济社会健康行进,还是进一步推进两地更加紧密的合作、促进双方旅游的共发展,自由行政策无疑不应取消,而且应继续坚持、逐步扩大。笔者一直认为,目前自由行限定在24个城市是暂时之计,应继续扩大、最终应包括内地的所有城乡、全体民众。香港人要发展、内地人要观光购物,两地都有进一步开放自由行的需求。

  香港回归以来,内地赴港旅游从1997年的225.9万人次(占香港入境游客总数的21.7%),增长到2014年的4724.8万人次(占香港入境游客的78%);与此同时,香港来内地游客从1997年的3977万人次(占内地入境游客总数的69%)增长到2014年的7613.2万人次(占内地入境游客总数的59.2%),双方互为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可谓唇齿相依、休戚与共。

  当然,实行自由行的具体措施需根据新情况作些调整。如广、深居民 “一签多行”的旅客人次从2009年的147万去年猛增至去年的1485万,有人每个月往返超过十几次、甚至一日数次,其中有“水货”倒卖者,还有买酱油等日用品者。笔者建议,可把“一签多行”改为“一签若干次行”,限制往返频率、缓解接待压力;严格区别自由行游客与“水货”客的区别,对那些用“一签多行”倒卖“水货”的牟利者应予限制,直至建立“黑名单”制度;在香港-深圳对接地开设特定日用品商城,方便内地居民购物、又不干扰港人生活;积极开展两地电子商业试点,开展跨境网上购物业务;在网上即时公布到港游客人数、酒店出租率等信息,及时发布赴港旅游的警示级别;运用价格手段鼓励网上预订客房,避免游客夜宿大巴现象再发生;在长假期间放开旅游服务价格,用价格浮动机制分流游客等,以削峰减流、缓解客流过分集中等等。“自由香港”与“法治香港”的统一本来是香港的一大优势,只要发挥政治智慧,善于运用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目前“自由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难解决。深信经过这场风波之后,自由行一定会更加健康的进行,两地旅游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当然应当看到,香港面积狭小,人口密度本来就高,接待游客规模必定有极限。香港陆地面积仅1104平方公里,仅为上海的1/5和北京的1/15,地域空间有限;常住人口723万,为上海、北京的1/3,常住人口的密度高于上海、北京。需要研究城市的最大承载力,制定城市接待一日游和过夜旅客的最大和最佳接待量;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调整城市功能区布局,实现国际金融、商务、会展、旅游功能区的衔接与互补;妥善安排本市居民生活、休闲与外来游客观光度假、购物娱乐区域,使游客与居民既有交流共享的空间又有相对分离的活动空间,在扩大商务、旅游接待的同时改善常住居民的生活环境;充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借助智能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管治能力,实现现代化大都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香港,也是澳门共同面临的课题,其实上海、北京也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关于"赴港自由行"的新闻

>>更多

旅游中国会tourism china club

新闻邮件订阅News m s

新闻点击排行Top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