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海胆事件刺痛旅游景区 留给景区从业者思考的几点启示
景区目的地 劲旅网 2021-04-16 11:08:42
前几天,海南再次发生餐饮商家欺客宰客事件。事情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4月10日,有游客在个人帐号反映,自己在海南三亚某餐厅就餐时发现6只海胆蒸蛋中光有蛋没有海胆、龙虾价格过高等问题。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舆论广泛关注。4月11日,“三亚发布”官方帐号通报称,经工作组调查,涉事餐厅未发现有海鲜掉包、掺杂掺假等价格欺诈行为,不但没能起到平息舆论的作用,反而激起新的一轮舆论争议。面对继续上扬的社会关切、网络舆情,4月12日,海南省省长冯飞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不得不亲自出面道歉、承诺深入调查,舆情热度才有所下降。
 
事情经过其实很简单,没有发生冲突,也没有任何暴力事件。为何会引起如此汹涌澎湃的舆情?如2015年的青岛“天价大虾”、2017年东北雪乡“宰客事件”、2017年丽江“打人毁容事件”以及今年的黑导事件……类似事件层出不穷,这些宰客事件且均与旅游行业息息相关,一旦曝光都会即刻引发网友们的口诛笔伐,掀起一阵阵舆论风暴。
 
恰如新华网评“宰客标签比海胆腥味更难除”,商家想多赚点钱无可厚非,景区目的地一旦在游客心中打上“宰客”标签,就很难祛除了,最终受伤害必是景区。海南海胆事件还在调查处理过程中,也仍然在社会舆论漩涡中沉浮。最终结果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给社会一个公正公平的答案。但有一点笔者可以肯定,即将到来的五一黄金周旅游潮,海南各大景区将损失一大批游客,严重影响他们的收入。
 
此事发生后,我们景区从业者有没有深度思考?如何防止乃至彻底杜绝类似事件的再度上演?有没有更多的启示?笔者认为有四点需要引起景区从业者思考,具体如下:
 
01
认知要变
 
景区经营的不再是景点,而是整个旅游目的地。
 
从法律责任上来讲,上述宰客事件基本都与景区无关,但游客却把“账”算到景区头上,倒霉遭殃的总是景区。怎么办?要防止此类恶性影响事件的发生,不管是景区、政府、旅行社,还是餐饮、酒店、商家、交通运营企业,务必团结协作,提高市场认知与服务意识,自律、自觉维护景区目的地声誉。想方设法管住高价低质的宰客行为、抑制住商家挣黑心钱的冲动,务必从长远性谋、从持续性看、做制度性约束。整个景区目的地要整体性协同、产业协作的经营服务,所有旅游消费生态链的商家才能持续受益、长久收益。
 
02
制度要备
 
景区务必完善相关紧急事态度监测、危机处理制度及机制。
 
这样的恶性影响事件时有发生,谁也不敢保证不会发生在自己的景区所在地。各景区可能提前制定出了类似事件紧急处理预案,是否完备?如果说都完备,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查一查游客投诉反馈的渠道、流程与处置机制是否通畅?景区与所在地政府须联合行动,组建专业团队,制定好详备的紧急预案,做好目的地消费生态的日常监控监管、安排专人实时做好舆情监测工作,一旦遇到游客投诉须即刻处理,将事情扑灭在萌芽期。
 
03
模式要改
 
加快景区数字化建设步伐,尽快将线下消费生态搬到线上。
 
善于运用现代智能化的工具来服务游客,如果把线下的实体经营业态,全部搬到线上去,游客只需线上下单、线下体验,那么景区就能随时监测商家的经营状态及口碑,避免价格虚高宰客伤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景区还能赚到更多的收入。目前深圳已有一家公司推出(景区云平台),能为游客提供诸如电子导览、智能交通、位置定位、电子导游等智能化服务,同时接入景区各种包括各种二消、出行、餐饮、住宿、特产等消费项目,试用效果很不错,可以实现一个小程序畅游景区。
 
04
计划要有
 
景区要具备全盘掌控文旅目的地整体性能力的计划。
 
景区即便做好上述准备工作,估计也难以彻底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为什么?毕竟不是景区自己直营,根本无法做到事无巨细的全面监管(权力与制度上不允许)。怎么办?那就打破原本的“景点思维”认知,转向“目的地思维”,减少对单一门票的生存依赖,改变景区的固有生存发展逻辑,调整为目的地整体消费生态的协同发展。从原本单一景观游览升级为能够提供游览、住宿、餐饮、零售等综合性旅游体验度假居留地,覆盖游客吃、住、行、游、娱、购全消费过程,全盘掌控了游客到达景区目的地后的消费,在收获满满的同时,自然不用再担心宰客事件的出现。
 
当然,旅游景区的建设任重道远,不仅仅只有基础建设、智慧化建设,还需要形象建设、品牌建设,是一个持续的长期建设过程。海南海胆恶性事件的发生也不是坏事,只要我们景区从业者警醒起来,多反思、多思考,只要能紧随市场趋势变化,努力提高行业认知,改变市场思维,团结协作、产业协同、跨界共生,必将迎来一个辉煌的未来!(文/醉景呈)
评论(0条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劲旅网官方微信号

或搜索“ctcnn1”

手机扫一扫,打开劲旅网手机站

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热 门

登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