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荣:三说“天水麻辣烫”,背后果然有“细料”
文旅要闻 孙小荣 2024-03-29 10:24:24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荣说,ID:xiaorongshuo,作者:孙小荣

春节过后,清明之前,旅游市场陷入过渡时期短暂的冷寂。

就在这个空档,天水麻辣烫火了,火得出其不意。

出其不意,有两个谁也不会想到:

一是,谁也不会想到,新一轮“泼天的富贵”会转移到天水这座旅游名头不怎么响亮的小城;

二是,谁也不会想到,这次出圈的是比淄博烧烤,更具性价比的“麻辣烫”。

从时间线上来看,跟去年淄博烧烤的火爆出圈,处于同期。

天水,在年初借势哈尔滨争流大战中,寂寂无名;在春节期间借势电影《热辣滚烫》的推广宣传中,默默无闻。

可这“热辣滚烫”的麻辣烫,却因为“一杯梁白开”7秒钟的视频,落到这座“天”字头的五线城市,犹如打这座城市名的歇后语——“黄河之水天上来”,泼出了“天”际,顶起麻辣烫界“天”字号的王冠,惹出了全网食客的满嘴的辣子油“水”。

天水麻辣烫名声远扬,实现了“全国推广”;平时隐身于社交媒体的麻辣烫,也得以强势“正名”,成为当下的一种美食时尚,敢跟山珍海味争高光。

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作为一个甘肃人,乐见其成。

天水不仅是甘肃的“东大门”,也是进入大西北的重要“门户”之一,“丝绸之路”重镇,更是甘肃省较为富裕的先进工业城市。但是它处在两座省会城市——西安和兰州——之间,作为中间地带的小城,常常被西北游线上的游客忽视。

有一次天水同学写“天水历史文化创新传承”之类的论文,完稿后发来让我看看,其中引用一句话——

“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陕西,五千年历史看河南,八千年历史看甘肃”。

把我看得目瞪口呆,又倍感自豪。

其中,“八千年历史看甘肃”的证据,就是人文始祖伏羲的时代,距今八千年;天水大地湾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距今也有八千年历史。”

史传,天水是伏羲和女娲的故里,天水存有伏羲庙、卦台山、古风台等遗址,可以佐证,因此,天水也自称“羲皇故里”。

据此,再拓展先秦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就构成了天水的“五大文化”体系,这也是天水文旅产业着力发展的五大布局和文化品牌。

如今,天水麻辣烫的出圈,让更多的人关注这座“天”字号小城,了解天水的历史文化、美食风情以及更多的细节,可能会使得天水摆脱夹在西安和兰州两座省会城市之间,一直以来作为旅游过境地,而不是旅游目的地的困境,成为一座能够独自吸引远程客源的终极旅游目的地。

这不仅对于天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对于甘肃省的旅游,也是一次难得的助推——“东大门”亮了,院里有客来。

作为一个陇南人,我对天水较为熟悉。

往前数十年,在陇南没有通机场,没有通铁路,没有通高速的时代,陇南人出远门,不管是离开还是归来,都得先到天水集散。陇南人对于天水的感情和了解,甚至超过省城兰州。

20年来,我落脚天水无数次,来来往往,每次到天水,看到山川,听到乡音,闻到风味,就感觉到家了。

有两位同学+挚友在天水,一位地道天水人,一位本是陇南康县人,毕业后留职天水,还有几位校友也在天水。

每次途经天水,他们总是带着我品尝天水的各种美食,尤其是对北道(今称“麦积区”)的干锅、火锅,垂涎犹新。

前几年,还受邀参加过一次“伏羲祭祀大典”的活动,期间,也有考察观摩和地道美食品鉴。

但遗憾的是,20年来,我没有吃过一次天水麻辣烫。

因为,麻辣烫在我们陇东南一带,就像烩菜乱炖,属于家常便饭。它是引进的,舶来的,当地人用地道的原料、做法和调味,做出了香、麻、辣兼具的独特风味。

陇东南一带,多山地。到了天水地界,已经处于秦岭、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雨水少,半干旱,属于苦寒之地。

从地域文化来看,大致有个规律,越是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物质产出不丰裕的地区,越是能够做出地道的美食。

因为物产稀缺,穷则思变,所以越是苦寒之地的人,越是懂得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把仅有的食材原料,做出精道来,做出花样来,做出美味来。

陇东南一带较为干旱,却盛产香料、中草药,以及耐旱性农作物——

辣椒、花椒、茴香、甘草、香豆、荞麦、冬小麦、冬大麦、冬油菜、豌豆、土豆……

以前是主粮不足,比如小麦产量不足,大米根本不产,杂粮繁多。以小麦为主的面食不够吃时,为了果腹,就得打杂粮的主意,想方设法把粗粮做出精细,做出精道的美味。

想到“物尽其用”,举个例子,跟别处不同的是,陇东南一带会把花椒、辣椒、孜然、八角、大料等一切调料,研磨数道,又数道过滤,磨成粉面,做饭的时候洒在锅里,以达到味道均衡,而且有味无形,随食入腹,无残留,不浪费。

再举个例子:陇东南一带做饭时,首先要用滚烫的油爆炒底料,辣椒面、花椒面、葱姜蒜等,在热油滚烫时就要先入锅爆炒出香味,然后才入主食料,比如肉菜,或者加水,这使得香料先于食料出味,入味深,且均衡。

即便是煮火锅,也要用热油把火锅料爆炒一番,再根据口味添加火锅料之外的配料,比如葱姜蒜,翻炒出焦香味,再加入汤水,大火烧开,热辣滚烫,再入肉菜。

天水麻辣烫的锅底,也是如此工序。

有些为了味道鲜美、醇厚,还会熬制鸡汤、菌汤、大骨汤。肉菜豆等烫好之后,再根据食客的口味轻重,刷掺和了花椒面、孜然面、茴香面等调料面的油泼辣子,色香味俱全,且浓香而不辣,味美而回甘。

而在很多地方,直接把完整的香料原样丢进锅里(火锅则是白水中直接放入火锅料),吃饭时再挑拣出来,作为废弃物扔掉。

而实际上有些香料并未“尽出其味”。如此,一是不能匀其味,二是未能尽其味,不管是从口感味道,还是从“物尽其用”的角度来讲,都不划算。

陇东南的美食,确实做到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要追述渊源,物质困乏时期,人们“物尽其用”的智慧创造,是主要贡献。

我们现在喜欢说一个地方“物产丰富”,而恰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做法不精细,吃饭做不讲究,美食很最匮乏。

比如,具有“天下粮仓”之称的华北和东北,因为粮食丰裕,菜品丰富,食法粗犷而乏味。恰恰是粮食欠缺的西北,把不足的食料,做出了精道的美味。

我们现在所称的“物产丰富”,那也只是现代种植技术发达的现代,而不是过去。二三十年前,陇东南一带可不敢称自己“物产丰富”,那个时候,天水也没有麻辣烫这个物种。

我没有吃过天水麻辣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麻辣烫在天水,根本算不上美食。即便是你现在去搜索“天水美食”,名单里也不会出现“天水麻辣烫”。

在天水麻辣烫“出圈”之前,天水的朋友万不会带外来的客人去吃麻辣烫,天水人也不会给你推荐麻辣烫。

虽然如此,天水人骨子承袭着的厚道、尚礼、包容的气度,来的都是客,行的都是礼,游客吃好就是好吃,游客玩好就是好玩,让麻辣烫的热度里,洋溢着天水人的热情。

天水的地道美食是——

呱呱、嘫嘫、唠唠、手擀粉、酿皮、馓饭、甜醅、杂烩、面鱼、酒蝶、猪油盒、浆水面、酸辣肚丝汤等,煎炸炒,蒸煮焖,热烫温凉,甜咸酸辣,汤汤水水,做法各异,也各显其味,香酥丝滑,回味无穷。

这才是天水人可以给你推荐,可以带你去品尝的,而且是在异乡的天水人,念念不忘的“家乡美味”。

估计天水人也不会想到,有这么一天,引进而被改良后的麻辣烫,会迎来高光时刻,火遍全网,成为天水的“头牌”美食,而原本天水地道的美食、小吃,变成了配角。

10多年前,我天水的同学曾经在春节的寒夜里,拿着个小马扎,穿着军大衣,排队10余个小时,给我购得一张返京的火车票,那是不得已。

在当下,赶赴天水的食客们,竟然为了吃到一份天水麻辣烫,不惜在乍暖还寒的初春,熬夜排队数小时,这是人愿意。

或许不合常理,或许匪夷所思。

可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现象——不可预测,不受掌控,不讲逻辑,不遵常理。

这也是体验消费的一种精神——不受点苦累,就等于没参与,无沉浸,不爽快。

又或许,这也是“知行合一”最好的生活实践吧。

哪怕以美食的名义,去看看“天水”。
评论(0条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劲旅网官方微信号

或搜索“ctcnn1”

手机扫一扫,打开劲旅网手机站

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热 门

登录

关闭